您的位置: 科研工作 > 专家视角 > 详情

在乡村振兴中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来源:《中国人口报》 2019年04月01日 第6243期  添加时间:2019-04-01 00:00:00 点击:7343

  不管在何种时代、何种情况下,乡村发展始终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党中央谋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国家永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乡村振兴的根本时代意义既要有透彻的理解和认识,更要有扎实的贯彻落实行动。

  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医疗资源、医疗人才一直处于向大城市、中心城市聚集的趋势,病人也相应地持续向大城市、中心城市流动,大城市、中心城市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乡村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形成不良循环。作为反映国家卫生健康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城乡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最能说明当前城乡之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差距。据统计,2017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14.18%,其中城市为19.22%,农村为10.64%。具体到区域或地区内部,差距可能更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是影响乡村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为从根本上扭转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旗帜引领下,各级党委、政府以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为目标,把提升农村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和医疗保障水平,作为深化农村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重要方面,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充分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发展思想。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切实提高投入保障水平。首先是认识到位。“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乡村居民健康,同样谈不上全民健康。鉴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每项涉及乡村民生事业的政策,都应有健康乡村建设的视角,都应坚持健康促进的导向,都应体现“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意蕴。其次是保障到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不仅要政策到位,更要投入保障到位。投入保障是彰显 “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直接反映,也是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基础支撑。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要加快推进农村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这一目标的最终体现,在于以农村人口卫生健康服务获得感大幅提升为标志的健康乡村建设成效。正是基于农村人口对于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巨大而持续的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要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善条件,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必须在软硬件建设上同时发力,需要真金白银的扎实投入。

  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作用。家门口有卫生室,身旁有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对农村尤其是偏远乡村的人口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心理依托,也是健康依托。这一事实,是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使命所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承担着健康宣传教育、 健康咨询、 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 肩负着村民的小病诊治、药品发放、医疗转诊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热忱服务于乡民的奉献精神, 为身边群众妙手回春解决小病小恙的能力, 反映着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的完善度, 代表着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效果。 为解决乡村医疗卫生人才短缺、 服务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各地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 “留住用好存量、吸引扩大增量”基层医务人员作出了努力。这些举措为引导人才下沉基层、强化基层人才激励起到了积极作用。假以时日,随着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服务能力逐步增强,一定会有更多乡村医生留驻下来,形成新时代“赤脚医生”新景观。

  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思想。在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中,必须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卫生健康发展思想,把维护乡村人口的健康权益贯穿始终,最大程度地满足乡村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使乡村人口的健康获得感有质的提高。健康乡村建设,既是一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健康思想革命,不仅需要精心打造健康支持性环境,构建顺应乡村群众期盼的健康科普体系,更需要营造人人参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健康氛围。着力改善乡村群众的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技能,是具体而微的工作。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只是第一步的工作,依托这一硬件体系为群众提供适切的医疗卫生服务才是根本性的要求。必须摒弃花拳绣腿的表面功夫,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仅要建设好,更要发挥实际作用,最大程度地赢得群众的口碑,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健康民生政策的实在利益。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尤其是村卫生室的建设,既要强调标准化,也要注意因地制宜,在选址、药品配置、服务重点、服务方式等方面,需要根据乡村人口群体特点和需求进行规划管理。在实际运行中,要充分发挥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作用,通过健康宣传教育提升乡村人口健康素养水平,帮助他们掌握疾病预防知识、提高基本健康技能;通过基本医疗服务,解决群众日常问诊和用药问题。(张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