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科研工作 > 专家视角 > 详情

以前置性思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来源:《中国人口报》2月17日第5456期 添加时间:2020-02-19 08:16:05 点击:8222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但要立足当下人口结构,瞄准既有老年人口群体,更要把握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瞄准后继的或未来的老龄人口群体,解决长远性、深层次的老龄化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1%,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2.6%。而在10年前的2009年年底,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5%。10年间,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了4.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可见一斑。这强烈警示我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对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经济社会课题。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秉持前置性思维,树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理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其作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基本方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其作为完善民生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国家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但要立足当下人口结构,瞄准既有老年人口群体,破解现实的、已经显现的养老、孝老、敬老问题,更要把握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瞄准后继的或未来的老年人口群体,解决长远性、深层次的老龄化问题。也就是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树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理念,秉持动态发展理念和前置思维,在着力满足已老人口群体养老、孝老、敬老服务的同时,把后继或未来的老年人口群体纳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范畴,前瞻性地谋划这些人口群体即将面对的养老、孝老、敬老现实,激发其应对老龄化的自觉意识,使其以积极的姿态迎接老之将至的生命时光,这当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应有意蕴。

    如果一个人到了60周岁就意味着步入老年阶段,那么,行将接近或终将接近60岁的人口群体(以下简称“未老将老”人群),都是后继或未来的老年人口群体。就2020年的当下而言,“未老将老”人群中最突出的群体无疑是“60后”人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人群在未来的10年内都将超过60周岁,陆续步入老年阶段,可谓老之将至。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出生于1960年到1969年的总人数约为2.17亿人,这预示着未来10年进入老年阶段的人口规模十分庞大。一定意义上,在不断完善制度、厚植物质基础、丰富服务供给、营造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在做好已有老年人口群体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等服务工作的同时,如果能够未雨绸缪做好“未来将老”人群的思想和物质准备、能力培育等相关工作,无疑有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因此,在政策层面和社会动员层面,确保“未老将老”人群积极准备和应对老之将至的客观现实,应该提上议事日程。

    引导“未老将老”人群积极准备和应对老之将至

    “未老将老”人群虽然尚未跨过老龄线,但其将进入老年阶段却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或早或晚的必然过程。以此观之,“未老将老”人群应当“以人之老观照自身之老”,作好老之将至的准备,并有必要逐步强化应对老龄化的责任意识。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未老将老”人群,他们经历了经济困难的艰苦磨难、改革开放的欲火重生、社会变迁的激烈洗礼、人口结构巨变的强烈冲击,其所经历的磨难铸就了内心的坚韧,拥有应对复杂局面的责任感和能力。特殊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们独有的性格和处事特点,他们对上一代乃至再上一代具有强烈的道义感,对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具有强烈的关怀关爱抚携之情,在关爱“一老一小”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基于这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如能及早对他们进行引导,使之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他们必将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力量。由此观来,引导“未老将老”人群积极准备和应对老之将至,社会意义非凡。

    打好“未老将老”人群的健康基础。“未老将老”人群能否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力量,能否变被动为主动,良好的物质条件积累、家庭和社会照护环境固然重要,但其自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更为关键。良好的身心状况不仅能够延缓老化速度,而且能够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照护提供基础。然而,尽管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未老将老”人群生活阅历丰富,心态豁达,但随着物质条件的大幅改善,一些人容易沉溺在物质享受之中,伴随而来的是各种“富贵病”、慢性病、心理疾患患病风险上升,患病年龄提前。即使意识到了老之将至的现实,但“未老将老”人群对身体健康“走下坡路”往往警惕性不够或没有自觉,总觉得自己“还行”,离年老还有一段距离,故而松懈对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视。毕竟,没有即时的压力,“未老将老”人群主观上容易忽视损害老年阶段生命质量的健康问题。此外,当前健康科普和保健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无序等问题,许多人对科学保健知识缺乏了解和掌握,轻信偏方治病、过度保健。凡此种种,都不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此,需要高度关注“未老将老”人群的身心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系统性的健康管理服务,提高健康服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培育“未老将老”人群的应对能力。“未老将老”人群能否投身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大潮中,其自身的应对能力至为紧要。引导他们成为老龄化的积极准备者,进而成为主动参与者、驾驭者,避免消极观望和被动应变,是全社会的责任。提高“未老将老”人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引导“未老将老”人群的心理预期。通过广泛的社会倡导、定向宣传、政策宣示,着力强化“未老将老”人群的老龄化国情意识,促使他们充分认识老龄化发展的大形势,认清自身面临的问题,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平和而积极的心态面对老之将至的客观事实。二是培育“未老将老”人群的规划能力。进行积极的社会干预,帮助“未老将老”人群调适心理,谋划老年生活和事业发展规划,增强老年自信,培养老年生活兴趣,全面了解相关社会养老照护政策,为自己创造养老照护支持条件,从思想到行为上提高“老之将至”的应对能力。三是培育“未老将老”人群奉献社会、互助互帮精神。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精神,培育“未老将老”人群的命运共同体意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引导树立互助互帮的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在传承代际亲情中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张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