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动态 > 人口•卫生•健康 > 详情

广州民众的婚育观如何?61.93%的人认为要“随缘”

来源: 广东健康头条(《南方日报》) 添加时间:2022-07-11 15:45:00 点击:2729

  今天是第33个世界人口日。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2013年至2020年间,我国初婚人数从2385.96万人降至1228.6万人,减少了将近一半。另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中国人的平均初婚年龄由2010年的24.89岁,提高到2020年的28.67岁。近5年出生人口则连续呈下降趋势,总和生育率已从2017年的1.58下降到2021年的1.15(世界最低水平之一)。

  近日,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有关专家主持了一项广州市生育意愿现状的网络调查,收回答卷超过2.3万份。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民众较尊重自我感受,其中认为一定要结婚的男性占比32.86%,女性占比11.16%。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家庭发展研究部研究员高菊称,过半民众不再认为结婚生育是每个人天经地义的责任与义务。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少贤表示,社会各界应引导年轻人树立积极的婚恋观,共同关心适婚人群的婚姻问题,“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帮助更多的单身青年走进婚姻、建立家庭。”

  多数民众婚姻态度:

  随缘,不必在意年龄

  广州市生育意愿现状调研结果显示,多数民众的婚育观包容理性。其中,文化程度不同的人婚姻观差异明显,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越认为“实在没有合适的也可以单身”。

  在对结婚态度的选项中,61.93%的广州民众选择了“可以结婚,但不勉强,随缘”。对于结婚年龄选项占比最多的也是“随缘、不必在意年龄”。

  随缘——这似乎已成为大多数广州市民的婚育态度。

  “当代人婚姻观念的变革体现了社会进步和个性的解放。”高菊称,“根据调查结果,越来越多民众不再受制于外界舆论、世俗偏见和长辈压力,不想违背内心被动结婚生育,只要自己感觉良好,是否单身、有无生育,都无所谓。”

  不过,该次调查结果也显示,选择“否认婚育价值”选项的只是极少数,只占5.17%。

  对此,陈少贤建议,为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要以问题为中心寻找阻碍婚育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建立哨点持续监测,定期了解目标人群心声,“要构建良好人际交往氛围,促进青年群体积极结婚生子”。

  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呼吁,青年朋友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婚育也是自己实现社会价值、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重要途径,应该高度重视婚育社会价值,摆正婚育位置,走出误区,告别彷徨,直面现实,让生活更幸福,让人生更出彩。

  不想生育主要原因:

  收入少,经济负担重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侯佳伟表示,2010年以来全国有广东、山东和河南三个省出生人口过百万,但是近两年仅有广东一个省出生人口在百万以上。2020年,广东省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倒数第三名。不过,广东省老年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五位,65岁及以上人口已有千万以上(1081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557万人,老龄化问题仍不容小觑。

  在广州市生育意愿调查中,收入、精力和健康是影响生育的三大因素,多数人认为“收入少、经济负担太重”是不想生育的主要原因。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罗明忠带领课题组对广州市18—50岁常住居民的生育观进行调研。673份有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人们之所以生育,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增加家庭乐趣(15.37%)、喜欢孩子(13.94%)、传宗接代(13.90%)、养儿防老(11.60%)、来自父母社会的压力(10.77%)、巩固夫妻感情(9.94%)、履行人生职责(9.48%)、没有想过原因(8.70%)、政策支持(4.97%)和其他(1.33%)等方面。

  “可见,对孩子的喜爱尤其是有了子女后可能带来的愉悦是人们生育行为最主要的决定因素。”罗明忠说,“但与此同时,没有一个孩子是仅靠父母的喜爱就可以长大的。选择了为人父母,就选择了责任和担当,就必须考虑为孩子的成长所必需的付出。”

  此外,该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工作和职业发展稳定”是最有利于提升育龄人口生育意愿的因素。其次为伴侣支持、家庭收入较好、健全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生育激励政策、父母和亲属的建议等。

  对生育意愿可能带来负面效应的因素则为:儿童无人照料、经济负担重、难以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养育孩子太费心、住房困难、教育资源紧张、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状况等。

  罗明忠表示,高收入者因良好的经济基础本来拥有较好的生育条件,但可能因职业发展受限而对生育持谨慎态度;低收入者则因经济基础较差对生育可能带来的经济负担心存顾虑,但出于“养儿防老”考虑又有生育子女的愿望。

  “随着生育观念尤其是生育价值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如何将年轻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与养育下一代的代际传递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亟须研究解决的问题。”省人口发展研究院性与生殖健康研究部助理研究员梁木子认为,应换个视角看待生育,无须将生育行为与自身发展完全对立起来。

  她表示,生育之后,在最大程度地不影响到个体及家庭生活质量的基础上,也可以尽可能保留自身的自由发展空间,实现与下一代的共同成长,并不再将下一代当做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而是通过陪伴、见证下一代的生命历程,不断拓宽自身生命的维度。

  “我们提倡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应该高度重视提升婚姻和家庭中生育行为的文化心理动力,提升年轻人婚育信心,并继续着力消除制约生育的种种不利因素,最大限度释放沉睡中的生育潜能,让人们想生、敢生、乐意生、养得起、养得好。”梁木子说。

  罗明忠也建议,基于育龄人口的需求,致力生育友好发展,需要健全妇幼照料,尽力缓解“成长的烦恼”。比如,重点提升妇幼照料的可及性,让妇幼照料找得到、负担得起、信得过,最大限度确保妇幼照料不再难。同时要强化社会责任,用人单位要减轻妇女因生育及其对子女照料可能给职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工作时间安排上尽可能弹性化,“应鼓励并帮助用人单位建立健全家庭与工作、生活与职业的平衡机制和实现通道,让生育友好见之于实。”


【记者】陈伊纯 李秀婷

【通讯员】陈婷婷 梁丹立